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醫學新知

Print
    高齡長者遠離肌少症有撇步
    上版日期:111-08-19

    臺灣因醫療衛生進步及制度完善,使得高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老年人口自109年4月跨越16%,已為「高齡社會」;隨著年齡增長,伴隨身體與器官功能老化,肌肉質量也隨之逐年下降;根據統計臺灣65歲以上高齡長者,其肌少症盛行率約為7~10%;肌少症是伴隨年齡增加所引起肌肉的質與量減少,或是功能降低表現;老年男性小腿圍如果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2公分,就有肌少症風險,應儘早規畫運動、補充蛋白質,以免肌肉繼續流失。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護理師賴雅屏指出,研究顯示,肌肉退化現象約30歲開始每10年減少3-8%,70歲以後下降速度更快,每10年下降10-15%。肌少症不只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亦增加跌倒風險、失能及死亡率;下列四大現象可作為肌肉流失警訊:

    (1)走路漸漸遲緩:原本可輕鬆過完的馬路,變得吃力。

    (2)毛巾擰不乾:握力明顯下降,開始拿不動重物。

    (3)樓梯爬不動:樓梯爬2、3階就爬不動了。

    (4)反覆常跌倒: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

    若有上述症狀,應盡早做飲食及運動改善,可減緩肌肉流失速度。

    護理師賴雅屏說明,年少勤保養,正確吃、正確動,遠離肌少症,及早為自己「養」肌「長」肌做好計畫,健康的老化迎接高齡有智的新生活。在此分享藉由飲食和運動預防原則如下:

    1、每日攝取足夠熱量:改善肌少症最重要的飲食原則就是要攝取足夠熱量,國民飲食指南建議,長者每天要攝取熱量為「每公斤體重30大卡」,如60公斤的者則要吃到1,800大卡才算足夠;若熱量攝取不足,容易讓身體分解組織和體內蓄積脂肪來供給熱量,也會加速肌肉耗損。

    2、攝取優質蛋白質:適量攝取優蛋白質食物可維持足夠肌肉量,優質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每餐25-30克為佳,建議60歲以上長者應每天攝取高品質蛋白質每公斤體重1.2~1.5公克,豆腐及豆製品、魚類、海鮮、雞蛋、肉類都是高品質蛋白質來源;此外,乳製品也含有優質蛋白質及鈣質,每天早晚可以各喝1杯鮮乳(約240 CC)、無糖優格、優酪乳,也可將乳製品入菜。

    3、補充陽光維生素D:每日清晨或黃昏時刻享受陽光15分鐘,促進身體自行合成活性維生素D3可改善肌肉功能與質量、預防骨質疏鬆症。此外透過菇類、多脂魚類(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及強化維生素D的乳品也可充分攝取。

    4、持續運動:進行足夠強度各類運動才是保持活力與健康體態的關鍵;鼓勵每週運動3~5次,每次20~30分鐘,特別是適當的阻力運動有助於維持肌肉強度,像是舉啞鈴、深蹲、健走、有氧運動、游泳、太極拳、徒手操、瑜伽、彈力帶等。

    護理師賴雅屏表示,肌少症目前並無特效藥,長肌肉更非一蹴可及,儘早認知規律運動及均衡營養並補充足夠蛋白質是長出肌肉的兩大關鍵,讓我們趁早「養」肌「長」肌,邁向健康又美好樂齡人生。

    • 相關圖片
      1. 健走
      2. 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