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專欄

Print
    大腸急躁症

    大腸急躁症為臨床上最常見的腸胃道疾病,在西方國家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在中國人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女性為男性的四倍。此症在工業化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傾向,病人常於緊張或飯後有腹脹、腹痛及腹瀉的表現,或有長期反覆性腹痛及便祕,經查未有器官異常。大腸蠕動異常被認為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此症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會造成病人相當不舒服,甚至感到無助。臨床上此症病人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慢性腹痛及便秘,第二類為慢性間歇性腹瀉,第三類則為便秘及腹瀉交替出現。

    大腸急躁症典型特徵為慢性反覆性症狀,持續數月或數年,包括反覆腹痛,常為左下腹,合併便秘且排成顆粒狀之硬便或水便之腹瀉,便意急迫感,感到排便後仍未完全排淨,腹脹或排氣過多。此類病人之腹瀉常於早晨起床後或早餐後,且解過三、四次稀便後,則整天均無不適,此種腹瀉型態可持續數週或數月,之後自然緩解,但於一段時間後又再復發。間歇性的下腹痛則可於排氣或便後緩解。

    造成大腸急躁症之機轉尚未完全明瞭,可能為腸道蠕動性改變或內臟感知過於敏感。腹瀉型病人有太快之大腸蠕動,便秘型病人則其大腸蠕動較慢。而內臟感知過於敏感,則讓病人易感到腹脹,即使其腹內空氣量並無明顥增加。小腸之蠕動性改變,也扮演部份角色。精神上的壓力,常引發此症病人之症狀發作,部份病人則有沮喪,歇斯底里或強迫性人格的傾向。

    大腸急躁症的診斷,首先由病史了解,病人有慢性反覆性的症狀,症狀常因環境因素或精神壓力而誘發,且病人之各身體狀況並未因此而有所改變。身體檢查並未有異常發生(除了偶於左下腹可摸到乙狀結腸充滿糞便,並有輕微觸痛),糞便檢查(潛血反應、寄生蟲或致病菌),血液常規檢查及大腸鏡檢,以排除器官性病變。其他須鑑別診斷的疾病為乳糖耐受性不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及子宮內膜異位,可由詳細病史及必要時相關之檢查而加以排除。

    大腸急躁症之治療須要相當的技巧及耐心。慢性反覆性發作為此症的特徵,其症狀雖可因藥物之控制或自然緩解,但無法達到痊癒永不再發的狀況,然而此症與慢性發炎性腸炎或大腸癌並無關聯,病人應學習接受此症狀。一旦此病之診斷確立,並不須要長期規則性追蹤內視鏡檢,除非病人之症狀有明顯改變,才須考慮。藥物治療則是針對其症狀及改善異常的大腸蠕動。便秘的病人對於增加飲食的纖維或纖維製劑有不錯的反應,促進腸道蠕動的藥物也可考慮使用。腹瀉型病人應避免咖啡因、代糖及含碳酸飲料,限制乳糖也可能有幫忙。對於飲食限制反應較差著,則可使用抗痙攣及抗膽酸素藥物。止瀉藥對於造成困擾的腹瀉有幫忙。少數病人對於輕鎮定劑有不錯反應。然而無一特別的飲食方法或藥物完全適用於每位病人,故須嘗試各種治療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