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專欄

Print
    認識上消化道潰瘍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知識更新,瞬息萬變,競爭的壓力在所難免,也許你少不了一些應酬、聚會,而多了些煙酒、止痛藥,只為了讓自己表現的更好。然而,「上腹痛」亦不知不覺地找上你;這時,你也許該了解,「我是不是得了潰瘍」?「我是不是該接受胃鏡檢查」?

    消化性潰瘍是指一群由胃酸或蛋白脢等攻擊因子所造成上消化道形成潰瘍性變化的疾病總稱。目前學者們大多支持攻擊因子與胃腸黏膜的防禦因子失衡所致假說。廣義而言,攻擊因子包括:胃酸及蛋白脢、藥物、酒精、抽煙、膽汁逆流、細菌如:幽門螺旋桿菌;防禦因子則包括:黏膜表面黏液及碳酸氫離子的分泌、表面細胞的屏障、黏膜細胞的更新、黏膜層血流的供應、內因性前列腺的合成。其中攻擊因子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防禦因子,而依發生的部位來分類,主要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簡述如下:

    一、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是屬於慢性,反覆復發的疾病,均有10-15%人口罹患此病,大於95%的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在未作幽門螺旋稈菌(HP)清除前,一年累計60%病人復發,而兩年則可高達90%,大多數患者,均有為胃酸分泌過度的現象,而蛋白脢的分泌則和胃酸分泌同時增加,胃泌素(gastrin) 的分泌則較非潰瘍者高,且酸的胃泌素分泌的回饋抑制較差,使胃泌素持續偏高,而延長了食物刺激的分泌之作用時間。另一特色是,患者對胃排空的回饋抑制有缺陷,使胃內容物以較快的速度進入十二指腸,再加上此患者酸的過度分泌,使十二指腸黏膜暴露在較多胃酸的狀態。

    臨床症狀以上腹痛最常見,然而只有半數以所謂的典型痛: 銳利、燒灼痛、併有排空、饑餓痛,且痛感集中在上腹中央偏右,可於吃了制酸劑或食物而緩解,病患有時亦可能於半夜痛醒。十二指腸的併發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腸穿孔及胃出口阻塞等;診斷工具方面,因為內視鏡於操作及器械的進步,其在診斷及進一步化驗的優越性,已取代了上消化道X光攝影,成為診斷消化性潰瘍的主流。

    至於治療方面,除了先前病史詢問,確定是家族史,職業、性格情續變化或誘因子(如:喝酒、抽煙、並使用止痛劑及是否具其它嚴重的系統疾病),HP檢驗是否呈陽性亦非常重要;藥物治療上分為二大主流,降低胃酸如:制酸劑,H2拮抗劑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增加黏膜保護如:必鹽凝膠制劑,Sucralfate 及前列腺素合成劑等,需依照各種病不同情況加以選擇及調整。

    二、胃潰瘍:

    以60-70歲的年齡較常見,約比十二指腸潰瘍好發年紀大10-20歲,大多數較少,而呈偏高的狀態,胃的排空速度則偏慢,大多數學者都同意胃潰瘍的發生多因性,而偏重於一些黏膜房防衛機轉的缺陷。

    臨床症狀方面,以上腹痛最為常見,但相較於十二指腸的痛,則較不典型,若出現胃出血或穿孔的情況,其引起死亡率的機會,亦較十二指腸為高。內視鏡用於胃潰瘍患者之診斷,可直接觀查潰瘍之大小,形狀、部位及慢性炎症的變化,同時可組織切片生檢,確定良性或惡性潰瘍,檢查HP 存在與否。

    至於治療方面,如同十二指腸潰瘍,包括個人及家族罹患惡性腫瘤的情形,建議病人避免使用加重潰瘍的食物及藥物;如:煙、酒及止痛藥(NSAID)等,胃潰瘍治療仍以內科藥物為主,與十二指腸潰瘍之藥物相通,但似乎胃潰瘍的癒合十二指腸為慢,且較大的潰瘍也須花費較長的時間癒合。

    消化性潰瘍,在現代社會中,可說是一種流行病,隨者更強力的制酸劑,HP的發現及根除治療,潰瘍復發的比例已明顯降低,而且治癒率明顯提高,但仍需患者多注意自己生活習慣,飲食及避免攻擊因子,才是遠離潰瘍的長久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