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專欄

Print
    慢性胰臟炎

    慢性胰臟炎是胰臟因為某些原因,如:酗酒、新陳代謝疾病、或是先天性胰膽管構造異常所導致胰臟慢性發炎,因而胰臟纖維化而造成分泌失調所引發的一系列併發症。

    * 那些原因會引起慢性胰臟炎?
    酗酒是引發慢性胰臟炎原因的最大元兇。國人因為飲酒習慣的日益惡化,因此發生的比率有增加的趨勢。酒精一方面造成蛋白質沉積於胰管中,導致胰管阻塞,胰管壓力增加,而後胰臟消化液無法釋出,久而久之,胰臟功能萎縮。這是所謂蛋白質栓子理論(Protein plug theory)。 另外酒精會使體內釋放出毒性物質,造成胰臟的破壞,這是所謂的毒性代謝物假說(Toxic-metabolic hypothesis)。每天喝多少酒精才會產生慢性胰臟炎並沒有一定的定論,不過有些學者發現大部份患者每日飲酒量均超過75毫克,且有連續4-5年的酗酒習慣。其它新陳代謝異常如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慢性腎衰竭、血色素沉著症(Hemochromatosis)等,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如胰膽管癒合不全(Pancreatic divisum)、囊狀纖維症(Cystic fibrosis),及某些熱帶地區因為營養失調也會造成慢性胰臟炎。雖然如此,仍然有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原因不明。而慢性胰臟炎依照1988年馬賽-羅馬的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1. 慢性鈣化性胰臟炎(Chronic calcified pancreatitis),主要代表例子如酗酒引起。2. 慢性阻塞性胰臟炎(Chronic obstructive pancreatitis),如胰臟癌等引起。3. 慢性發炎性胰臟炎(Chronic inflammatory pancreatitis),如自體免疫性疾病如Sjogren’s 症引起。

    * 慢性胰臟炎會有那些症狀及併發症?
    疼痛是最常遇到的症狀。大部份患者疼痛位置位於上腹部,有時如刀割狀。症狀在進食後更加嚴重,患者有時痛得須往前傾抱著膝蓋得到緩解,嚴重時甚至需以止痛劑止痛。其他併發症如吸收不良引起慢性腹瀉,糞便中含有無法吸收的脂肪。糖尿病約有四到五成的患者於幾年內會產生,此時大部份患者的胰臟內分泌細胞已破壞超過百分之八十以上。有些患者會合併膽管阻塞造成黃疸。其他還有胰臟偽囊腫(Pseudocyst)的產生,脾靜脈栓塞造成胃靜脈曲張甚至於出血。更重要的是有些患者經過長期的追蹤,產生胰臟癌的機率相對昇高。

    * 有那些方法可以診斷慢性胰臟炎?
    診斷慢性胰臟炎可以分為影像學檢查及功能性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腹部X光在慢性鈣化性胰臟炎可以看到胰臟部位的鈣化點,而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或逆行性胰膽管攝影尚可看到胰臟萎縮,胰管不規則擴大及胰管側支坑洞化(Cavitation),或者胰管鈣化結石阻塞。不過這些變化都屬於比較嚴重的變化,因而有些學者主張功能性檢查來檢測慢性胰臟炎引起的功能不全。功能性檢查又可以分直接性及間接性檢查。直接性檢查是放置鼻胃管至十二指腸胰管開口,而後從靜脈打藥如Secretin 或CCK刺激胰液的最大量分泌,然後收集胰液檢測胰臟脢(Amylase)的分泌量。慢性胰臟炎胰臟脢的分泌量會減少。雖然此種檢查比較精確,但卻昂貴又耗時,因此國內甚少使用。間接性檢查如Bentiromoide 檢查則是口服beniromide後,經由胰液分解吸收,由肝臟代謝並由腎臟排出代謝物。我們只要收集小便測代謝物,如果胰臟功能降低則代謝物降低。另外還有脂肪試驗,給予壹百克的脂肪服用後連續測量72小時糞便的油脂重量,如果每天糞便排出的油脂量超過7克則表示吸收異常。其他像呼氣試驗、核醫標示試驗則臨床上較少使用。

    * 慢性胰臟炎如何治療?
    戒酒及飲食控制是第一要素。飲食儘量減少脂肪的含量,一般每日脂肪總量應低於60克。少量多餐以避免胰液分泌不良而疼痛。另外可以口服補充胰臟脢以幫助胰液分泌不足。至於併發症如糖尿病一般口服降血糖常無法得到良好控制,往往需借助於胰島素注射。而疼痛常是最難處理。一般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效果有限,而麻醉藥品患者又容易上癮。有些學者應用經皮之外科方式,或是內視鏡方式作神經叢的阻斷有不錯的止痛效果。至於胰管的結石造成胰管的阻塞,可以用外科手術方式取石、內視鏡經胰管取石或放置內置管引流,國外甚至有施行體外碎石。長期的預後則有待進一步的評估。

    * 結語
    慢性胰臟炎是極不好處理的疾病,牽涉到診斷上的困難,營養、新陳代謝的處理複雜,以及內視鏡或手術治療上的取捨不易,在在影響臨床醫師治療上的抉擇。隨著國人酗酒習慣的日益惡化,此類疾病應會愈來愈多,臨床醫師有必要小心診斷及處理,以增進國人的健康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