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專欄

Print
    膽管結石內視鏡治療法

    以前報章電視曾報導東南亞一帶有些術士徒手可伸入病患體內摘取膽結石,腹部不留下任何疤痕,當時覺得這些術士不是 「神醫」就是 「騙子」。近年來,內視鏡的普遍應用,已從單純的診斷方法,發展至各種介入性治療,使患者在疾病確定的同時,能馬上獲得治療,迅速恢復健康而不留下疤痕。

    膽管結石分為:(1) 原發性膽道結石,即只發生在膽管內。(2) 續發性膽管結石,是從膽囊結石滑出至膽管內。(3) 肝內結石,發生在肝內膽管,通常合併膽道狹窄。西方國家95%膽道結石為續發性,而東方人則原發性膽管結石較多。在西方膽囊結石患者中,只有15%合併膽管結石,而台灣地區研究報告中,總膽管結石及肝內結石佔所有膽道結石41.3%,而單純膽囊結石佔58.7%。膽管結石產生原因複雜,但結石發生之機構主要是膽汁流動過慢加上細菌感染。初期膽管結石可能沒有症狀,只有從肝功能檢查或超音波檢查發現。後期膽管結石患者可發生右腹疼痛、黃疤、發燒,甚至敗血症休克等。一般通稱膽結石大部份是膽囊結石且多無症狀,若結石不滑出膽管或引起發炎,可以暫時不作處理,追蹤檢查即可。膽管結石則不然,若不處理,除了症狀持續外,長期可引致肝硬化及肝衰竭,甚至發生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膽管結石發現後應儘快治療。原發性結石及肝內結石多為膽紅素結石,目前並無有效藥物將其溶解排出。市面上之膽酸製劑,只對膽固醇結石有效。所以膽管結石必須經由手術取出。

    膽道內視鏡治療必須先施行乳頭切開術(或稱括約肌切開術)。方法是經由內視鏡以一特製電刀將膽管末端乳頭切開,再以網子施行結石摘除。摘除結石除保留部份標本供分析外,大部份留在腸道,經大便排出。內視鏡治療的優點(1)、祇要局部麻醉,大部份外科手術有困難患者亦可施行。(2)、恢復期短,第二天可進食。(3)、無手術疤痕,傷口發炎和日後腸道黏連合併症。(4)、減少住院天數,節省醫療成本。當然任何手術與過馬路一樣,均有潛在之危險性,患者在接受前必先行瞭解。此手術合併症包括術後切口出血,胰臟炎,發燒及穿孔等,發生率國外約為5-10%,絕大部份都經由保守治療康復。偶有發生嚴重合併症如穿孔,大出血必須手術治療,發生率約1%左右。此手術引致死亡率少於1%,所以應是成功率大,安全性高之方法。此手術之相對禁忌症包括患者不合作,有出血傾向。另外結石過大(大於1.5公分),膽管有狹窄,合併肝內週邊結石,曾作胃腸繞道手術,內視鏡治療比較困難,若情況許可,仍應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倘外科治療無法施行,才考慮內視鏡治療。通常此類患者必須經由多次治療,方能將結石完全清除或只能經內視鏡法放置膽管人工插管以緩解症狀。

    不管以內視鏡方法或外科手術治療膽管結石,都無法完全防止結石之再發。合併膽囊結石的患者,經乳頭切開取石後,儘管再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亦無法減少膽管結石再生。膽管結石復發率為0~20%,通常在手術後三年內發生。惟有定期追蹤或提高警覺,才能早期偵測,以便經由內視鏡方法取出,免於再開膛剖腹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