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R)

Print
    聯絡人:鄭錦昌       資料來源:心臟內科       聯絡資訊:P299@ptvgh.gov.tw       

    治療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新型微創手術

    主動脈瓣膜,是左心室將血液注入主動脈的閥門,這個閥門由三個葉片所組成。主動脈瓣膜狹窄,就是這個閥門打不開,進而影響左心室將血流注入主動脈。為了對抗閥門的阻力,左心室就需要更加用力才能將血液注入主動脈,在疾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但隨著瓣膜開口面積越來越小,閥門阻力也越來越大,因此會造成左心室嚴重肥大;若進入了疾病的末期,左心室力量再無法對抗閥門阻力,則會有心臟衰竭的現象。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症狀,包含心絞痛、昏厥及心臟衰竭。根據醫學文獻報導,當這三個症狀出現時,患者的平均餘命通常只剩5年、3年及2年;若病人出現心臟衰竭時,同時合併其它器官衰竭(如腎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等等),則一年存活率小於百分之五十。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年紀增長導致瓣膜增厚及鈣化。主動脈瓣膜的開口面積,正常人約為3至4平方公分,中度瓣膜狹窄即為1至1.5平方公分,重度瓣膜狹窄為小於1平方公分;根據醫學研究,3%的75歲以上的老人有中度至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另外,有些患者的主動脈瓣膜是由兩個葉片組成,醫學上稱之為雙瓣型主動脈瓣,這種雙瓣型主動脈瓣比起正常三瓣型的主動脈瓣,更容易老化,也更容易合併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及升主動脈瘤,在處理上也更加棘手。

    治療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瓣膜置換是公認唯一可以延長生命的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只能稍微緩解症狀,但是無法改變預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目前有兩種手術方式,分別為傳統開心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傳統開心手術,對於年紀較輕且開刀手術風險較小的患者或是合併其它心臟重大疾病者,仍是最佳選擇。但是傳統開心手術的傷口大(大約30公分),術後恢復時日較久,對年紀較長者的體力負擔太大,甚至若同時合併其它疾病(如腎功不佳、心臟衰竭或是肺功能不佳等等)導致傳統開心手術風險過高,以致無法進行傳統開心手術。為因應這類無法接受傳統開心手術病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於西元2002年誕生。然而,歷經了十來年的努力,醫療材料及技術經過多次改良,這個新型微創手術才完全成熟。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是以導管的方式將瓣膜經由股動脈(傷口大約0.5公分)推送至狹窄的主動脈瓣處,將原有狹窄的瓣膜撐開,讓新植入的瓣膜取代原有瓣膜。目前的導管瓣膜分為兩大類–自膨型及球膨型,兩者各有優點,也各自有適合的病人族群。高雄榮民總醫院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成熟之際,劉

    俊鵬前院長排除萬難進行新型複合式手術室建置,並選送人才出國進行長期進修,2019年在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康沛倫主任的領導下,組成「成人結構性心臟病治療團隊」。在萬事俱備之下,本團隊僅花了16週即取得獨立執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的認證,術後30天的死亡率為0%,且病人術後的症狀都獲得明顯的改善。本院同時也是國內少數可以施作自膨型及球膨型導管辦膜的醫院。

    然而,以心導管治療瓣膜性心臟病,目前全民健保尚未全額給付,其材料費大約需要至一百三十萬。傳統開心手術所置換的瓣膜,其長期保用度較長(通常10至15年以上),因此對於年紀較輕且開心手術風險較低患者,仍建議以傳統開心手術進行瓣膜置換或修補。但對於年紀較長的患者,經醫師專業評估後,可考慮自費進行微創心導管瓣膜手術。

    :::